5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

前言

近30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C)平均为4.50mmol/L,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4.9%;甘油三酯(TG)平均为1.38mmol/L,高TG血症的患病率13.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平均为1.19mmol/L,低HDL-C血症的患病率33.9%。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年呈大幅度上升。人群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将导致年~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约增加万。我国儿童青少年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预示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或TC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的发病及死亡危险。其他类型的血脂异常,如TG增高或HDL-C降低与ASCVD发病危险的升高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民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血脂异常和ASCVD的基本策略;对血脂异常患者,防治工作重点是提高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虽有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1血脂与脂蛋白

1.1乳糜微粒(CM)CM是血液中颗粒最大的脂蛋白,主要成分是TG,占近90%,其密度最低。

1.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VLDL由肝脏合成,其TG含量约占55%,与CM一起统称为富含TG的脂蛋白。

1.3低密度脂蛋白(LDL)LDL由VLDL和IDL转化而来(其中的TG经酯酶水解后形成LDL),LDL颗粒中含胆固醇约50%,是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脂蛋白,故称为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

1.4高密度脂蛋白(HDL)HDL主要由肝脏和小肠合成。HDL是颗粒最小的脂蛋白,其中脂质和蛋白质部分几乎各占一半。

1.5脂蛋白(a)[Lp(a)]Lp(a)是利用免疫方法发现的一类特殊脂蛋白。Lp(a)脂质成分类似于LDL,但其载脂蛋白部分除含有一分子ApoB外,还含有一分子Apo(a)。

1.6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非-HDL-C是指除HDL以外其他脂蛋白中含有的胆固醇总和,计算公式如下:非-HDL-C=TC-HDL-C。

2血脂检测项目

2.1总胆固醇(TC)TC是指血液中各种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

2.2甘油三酯(TG)TG水平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与种族、年龄、性别以及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等)有关。调查资料表明,血清TG水平轻至中度升高者患冠心病危险性增加。当TG重度升高时,常可伴发急性胰腺炎。

2.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一般情况下,LDL-C与TC相平行,但TC水平也受HDL-C水平影响,故最好采用LDL-C作为ASCVD危险性的评估指标。

2.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DL能将外周组织如血管壁内胆固醇转运至肝脏进行分解代谢,即胆固醇逆转运,可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5载脂蛋白A1(ApoA1)血清ApoA1可以反映HDL水平,与HDL-C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其临床意义也大体相似。

2.6载脂蛋白B(ApoB)血清ApoB主要反映LDL水平,与血清LDL-C水平呈明显正相关,两者的临床意义相似。

2.7脂蛋白(a)[Lp(a)]血清Lp(a)浓度主要与遗传有关,基本不受性别、年龄、体重和大多数降胆固醇药物的影响。通常以mg/L为切点,高于此水平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提示Lp(a)可能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尚缺乏临床研究证据。此外,Lp(a)增高还可见于各种急性时相反应、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妊娠和服用生长激素等。在排除各种应激性升高的情况下,Lp(a)被认为是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

3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切点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切点主要适用于ASCVD一级预防的目标人群。

4血脂异常分类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TG水平升高,俗称高脂血症。

4.1血脂异常病因分类4.1.1继发性高脂血症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可引起血脂异常的疾病主要有: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脂肪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此外,某些药物如利尿剂、非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

4.1.2原发性高脂血症除了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能量、高脂和高糖饮食、过度饮酒等)与血脂异常有关,大部分原发性高脂血症是由于单一基因或多个基因突变所致。

4.2血脂异常临床分类

高胆固醇血症:TC增高

高TG血症:TG增高混合型高脂血症:TC增高+TG增高

低HDL-C血症:HDL-C降低

5血脂异常筛查

健康体检是检出血脂异常患者的重要途径。为了及时发现血脂异常,建议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包括TC、LDL-C、HDL-C和TG);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ASCVD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因ASCVD住院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24h内检测血脂。

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为:(1)有ASCVD病史者。(2)存在多项ASCVD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群。(3)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4)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6总体心血管危险评估

在进行危险评估时,已诊断ASCVD者直接列为极高危人群;符合如下条件之一者直接列为高危人群:(1)LDL-C≥4.9mmol/L(mg/dl)。(2)1.8mmol/L(70mg/dl)≤LDL-C<4.9mmol/L(mg/dl)且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符合上述条件的极高危和高危人群不需要按危险因素个数进行ASCVD危险分层。不具有以上3种情况的个体,在考虑是否需要调脂治疗时,应按照图1的流程进行未来10年间ASCVD总体发病危险的评估。本次指南修订的危险分层按照LDL-C或TC水平、有无高血压及其他ASCVD危险因素个数分成21种组合,并按照不同组合的ASCVD10年发病平均危险按<5%,5%~9%和≥10%分别定义为低危、中危和高危。

本次指南修订建议对ASCVD10年发病危险为中危的人群进行ASCVD余生危险的评估,以便识别出中青年ASCVD余生危险为高危的个体,对包括血脂在内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对于ASCVD10年发病危险为中危的人群,如果具有以下任意2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其ASCVD余生危险为高危。这些危险因素包括:(1)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mmHg。(2)非-HDL-C≥5.2mmol/L(mg/dl)。(3)HDL-C<1.0mmol/L(40mg/dl)。(4)体重指数(BMI)≥28kg/m2。(5)吸烟。7血脂异常治疗原则

血脂异常治疗的宗旨是防控ASCVD,降低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或冠心病死亡等心血管病临床事件发生危险。由于遗传背景和生活环境不同,个体罹患ASCVD危险程度显著不同,调脂治疗能使ASCVD患者或高危人群获益。临床应根据个体ASCVD危险程度,决定是否启动药物调脂治疗(I类推荐,A级证据)。7.1调脂治疗靶点

国内外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均强调,LDL-C在ASCVD发病中起着核心作用,提倡以降低血清LDL-C水平来防控ASCVD危险。所以,推荐以LDL-C为首要干预靶点(I类推荐,A级证据)。而非-HDL-C可作为次要干预靶点(Ⅱa类推荐,B级证据)。

7.2调脂目标值设定

调脂治疗需要设定目标值(I类推荐,C级证据)。7.3调脂达标值

应根据ASCVD的不同危险程度,确定调脂治疗需要达到的胆固醇基本目标值。推荐将LDL-C降至某一切点(目标值)主要是基于危险-获益程度来考虑: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度越高者,获益越大;尽管将LDL-C降至更低,心血管临床获益会更多些,但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会明显增多。此外,卫生经济学也是影响治疗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加以考量。

凡临床上诊断为ASCVD[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患者均属极高危人群。而在非ASCVD人群中,则需根据胆固醇水平和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及其数目多少,进行危险评估,将其分为高危、中危或低危,由个体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程度决定需要降低LDL-C的目标值。不同危险人群需要达到的LDL-C/非-HDL-C目标值有很大不同(表4,I类推荐,B级证据)。

表4不同ASCVD危险人群降LDL-C/非-HDL-C治疗达标值

低危、中危:LDL-C<3.4mmol/L(mg/dl)非-HDL-C<4.1mmol/L(mg/dl)

高危:LDL-C<2.6mmol/L(mg/dl)非-HDL-C<3.4mmol/L(mg/dl)极高危:LDL-C<1.8mmol/L(70mg/dl)非-HDL-C<2.6mmol/L(mg/dl)

将LDL-C降至更低,虽然存在临床获益空间,但绝对获益幅度已趋缩小。

如果LDL-C基线值较高,若现有调脂药物标准治疗3个月后,难以使LDL-C降至基本目标值,则可考虑将LDL-C至少降低50%作为替代目标(Ⅱa类推荐,B级证据)。临床上也有部分极高危患者LDL-C基线值已在基本目标值以内,这时可将其LDL-C从基线值降低30%左右(I类推荐,A级证据)。非-HDL-C目标值比LDL-C目标值约高0.8mmol/L(30mg/dl)。不同危险人群非-HDL-C治疗目标值见表4(I类推荐,B级证据)。7.4调脂达标策略

为了调脂达标,临床上应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I类推荐,A级证据)。建议临床上依据患者血脂基线水平起始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若胆固醇水平不达标,与其他调脂药物(如依折麦布)联合应用,可获得安全有效的调脂效果(Ⅰ类推荐,B级证据)。

7.5其他血脂异常的干预除积极干预胆固醇外,其他血脂异常是否也需要进行处理,尚缺乏相关临床试验获益的证据。血清TG的合适水平为<1.7mmol/L(mg/dl)。当血清TG≥1.7mmol/L(mg/dl)时,首先应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治疗性饮食、减轻体重、减少饮酒、戒烈性酒等。若TG水平仅轻、中度升高[2.3~5.6mmol/L(~mg/dl)],为了防控ASCVD危险,虽然以降低LDL-C水平为主要目标,但同时应强调非-HDL-C需达到基本目标值。经他汀治疗后,如非-HDL-C仍不能达到目标值,可在他汀类基础上加用贝特类、高纯度鱼油制剂。对于严重高TG血症患者,即空腹TG≥5.7mmol/L,应首先考虑使用主要降低TG和VLDL-C的药物(如贝特类、高纯度鱼油制剂或烟酸)。对于HDL-C<1.0mmol/L(40mg/dl)者,主张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目前无药物干预的足够证据。7.6生活方式干预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饮食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善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I类推荐,A级证据)。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坚持心脏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远离烟草和保持理想体重。生活方式干预是一种最佳成本/效益比和风险/获益比的治疗措施。7.7治疗过程的监测饮食与非药物治疗者,开始3~6个月应复查血脂水平,如血脂控制达到建议目标,则继续非药物治疗,但仍须每6个月~1年复查,长期达标者可每年复查1次。服用调脂药物者,需要进行更严密的血脂监测。首次服用调脂药者,应在用药6周内复查血脂及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如血脂能达到目标值,且无药物不良反应,逐步改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如血脂未达标且无药物不良反应者,每3个月监测1次。如治疗3~6个月后,血脂仍未达到目标值,则需调整调脂药剂量或种类,或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调脂药进行治疗。每当调整调脂药种类或剂量时,都应在治疗6周内复查。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和调脂药物治疗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益处。8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在满足每日必需营养和总能量需要的基础上,当摄入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总量超过规定上限时,应该用不饱和脂肪酸来替代。建议每日摄入胆固醇小于mg,尤其是ASCVD等高危患者,摄入脂肪不应超过总能量的20%~30%。一般人群摄入饱和脂肪酸应小于总能量的10%;而高胆固醇血症者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小于总能量的7%,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应小于总能量的1%。高TG血症者更应尽可能减少每日摄入脂肪总量,每日烹调油应少于30g。脂肪摄入应优先选择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鱼油、植物油)。

建议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5%。选择使用富含膳食纤维和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替代饱和脂肪酸,每日饮食应包含25~40g膳食纤维(其中7~13g为水溶性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摄入以谷类、薯类和全谷物为主,其中添加糖摄入不应超过总能量的10%(对于肥胖和高TG血症者要求比例更低)。食物添加剂如植物固醇/烷醇(2~3g/d),水溶性/粘性膳食纤维(10~25g/d)有利于血脂控制,但应长期监测其安全性。8.1控制体重

维持健康体重(BMI:20.0~23.9kg/m2),有利于血脂控制。8.2身体活动建议每周5~7天、每次30min中等强度代谢运动。对于ASCVD患者应先进行运动负荷试验,充分评估其安全性后,再进行身体活动。8.3戒烟

完全戒烟和有效避免吸入二手烟,有利于预防ASCVD,并升高HDL-C水平。

饮酒对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尚无确切证据,提倡限制饮酒。

9调脂药物治疗

9.1主要降低胆固醇的药物

9.1.1他汀类

他汀类药物问世在人类ASCVD防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他汀类药物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和ASCVD患者。目前国内临床上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不同种类与剂量的他汀降胆固醇幅度有较大差别,但任何一种他汀剂量倍增时,LDL-C进一步降低幅度仅约6%,即所谓“他汀疗效6%效应”。他汀类可使TG水平降低7%~30%,HDL-C水平升高5%~15%。他汀可在任何时间段每天服用1次,但在晚上服用时LDL-C降低幅度可稍有增多。他汀应用取得预期疗效后应继续长期应用,如能耐受应避免停用。

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强度:

高强度(每日剂量可降低LDL-C≧50%):

阿托伐他汀40~80mg

瑞舒伐他汀20mg

中强度(每日剂量可降低LDL-C25~50%):

阿托伐他汀10~20mg

瑞舒伐他汀5~10mg

氟伐他汀80mg洛伐他汀40mg匹伐他汀2~4mg普伐他汀40mg辛伐他汀20~40mg血脂康1.2g

绝大多数人对他汀的耐受性良好,其不良反应多见于接受大剂量他汀治疗者,常见表现如下:

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发生率约0.5%~3.0%,呈剂量依赖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达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及合并总胆红素升高患者,应减量或停药。对于转氨酶升高在正常值上限3倍以内者,可在原剂量或减量的基础上进行观察,部分患者经此处理后转氨酶可恢复正常。失代偿性肝硬化及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他汀类药物应用禁忌证。

他汀类药物相关肌肉不良反应包括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患者有肌肉不适和(或)无力,且连续检测肌酸激酶呈进行性升高时,应减少他汀类剂量或停药。

长期服用他汀有增加新发糖尿病的危险,发生率约10%~12%,属他汀类效应。他汀类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远大于新增糖尿病危险,无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还是糖尿病患者,有他汀类治疗适应证者都应坚持服用此类药物。他汀治疗可引起认知功能异常,但多为一过性,发生概率不高。

9.1.2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能有效抑制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依折麦布推荐剂量为10mg/d。依折麦布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其不良反应轻微且多为一过性,主要表现为头疼和消化道症状,与他汀联用也可发生转氨酶增高和肌痛等副作用,禁用于妊娠期和哺乳期。9.1.3普罗布考

主要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HoFH及黄色瘤患者,有减轻皮肤黄色瘤的作用。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也可引起头晕、头痛、失眠、皮疹等;极为少见的严重不良反应为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血钾过低者禁用。9.1.4胆酸螯合剂

胆酸螯合剂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可阻断肠道内胆汁酸中胆固醇的重吸收。临床用法:考来烯胺每次5g,3次/d;考来替泊每次5g,3次/d;考来维仑每次1.g,2次/d。与他汀类联用,可明显提高调脂疗效。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不适、便秘和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此类药物的绝对禁忌证为异常β脂蛋白血症和血清TG>4.5mmol/L(mg/dl)。

9.1.5其他调脂药脂必泰是一种红曲与中药(山渣、泽泻、白术)的复合制剂。具有轻中度降低胆固醇作用。该药的不良反应少见。

多廿烷醇是从甘蔗蜡中提纯的一种含有8种高级脂肪伯醇的混合物,常用剂量为10~20mg/d,调脂作用起效慢,不良反应少见。9.2主要降低TG的药物有3种主要降低TG的药物:贝特类、烟酸类和高纯度鱼油制剂。9.2.1贝特类

贝特类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和激活脂蛋白脂酶而降低血清TG水平和升高HDL-C水平。常用的贝特类药物有:非诺贝特片每次0.1g,3次/d;微粒化非诺贝特每次0.2g/次,l次/d;吉非贝齐每次0.6g,2次/d;苯扎贝特每次0.2g,3次/d。常见不良反应与他汀类药物类似,包括肝脏、肌肉和肾毒性等,血清肌酸激酶和ALT水平升高的发生率均<1%。

9.2.2烟酸类烟酸也称作维生素B3,属人体必需维生素。由于在他汀基础上联合烟酸的临床研究提示与单用他汀相比无心血管保护作用,欧美多国已将烟酸类药物淡出调脂药物市场。9.2.3高纯度鱼油制剂

鱼油主要成份为n-3脂肪酸即ω-3脂肪酸。常用剂量为每次0.5~1.0g,3次/d,主要用于治疗高TG血症。不良反应少见,发生率约2%~3%,包括消化道症状,少数病例出现转氨酶或肌酸激酶轻度升高,偶见出血倾向。早期有临床研究显示高纯度鱼油制剂可降低心血管事件,但未被随后的临床试验证实。9.3新型调脂药物近年来在国外已有3种新型调脂药被批准临床应用。9.3.1微粒体TG转移蛋白抑制剂

9.3.2载脂蛋白B合成抑制剂

9.3.3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kexin9型(PCSK9)抑制剂

9.4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调脂药物联合应用可能是血脂异常干预措施的趋势,优势在于提高血脂控制达标率,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9.4.1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应用两种药物分别影响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可产生良好协同作用。联合治疗可使血清LDL-C在他汀治疗的基础上再下降18%左右,且不增加他汀类的不良反应。对于中等强度他汀治疗胆固醇水平不达标或不耐受者,可考虑中/低强度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Ⅰ类推荐,B级证据)。9.4.2他汀与贝特联合应用两者联用能更有效降低LDL-C和TG水平及升高HDL-C水平,降低sLDL-C。贝特类药物包括非诺贝特、吉非贝齐、苯扎贝特等,以非诺贝特研究最多,证据最充分。由于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代谢途径相似,均有潜在损伤肝功能的可能,并有发生肌炎和肌病的危险,合用时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增多,因此,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应高度重视。吉非贝齐与他汀类药物合用发生肌病的危险性相对较多,开始合用时宜用小剂量,采取晨服贝特类药物、晚服他汀类药物的方式,避免血药浓度的显著升高,并密切监测肌酶和肝酶,如无不良反应,可逐步增加他汀剂量。9.4.3他汀与PCSK9抑制剂联合应用尽管PCSK9抑制剂尚未在中国上市,他汀与PCSK9抑制剂联合应用已成为欧美国家治疗严重血脂异常尤其是FH患者的联合方式,可较任何单一的药物治疗带来更大程度的LDL-C水平下降,提高达标率。9.4.4他汀与n-3脂肪酸联合应用他汀与鱼油制剂n-3脂肪酸联合应用可用于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且不增加各自的不良反应。由于服用较大剂量n-3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增加出血的危险,并增加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热卡摄入,不宜长期应用。此种联合是否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尚在探索中。10血脂异常治疗的其他措施10.1脂蛋白血浆置换脂蛋白血浆置换是FH,尤其是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可使LDL-C水平降低55%~70%。长期治疗可使皮肤黄色瘤消退。最佳的治疗频率是每周1次,但现多采用每2周进行1次。怀孕期间脂蛋白血浆置换可以持续进行。该治疗措施价格昂贵,耗时及存在感染风险,副作用包括低血压、腹痛、恶心、低钙血症、缺铁性贫血和过敏性反应,但随着科技与材料的发展,相关副作用发生率已降低。10.2肝移植和其他手术治疗肝移植可使LDL-C水平明显改善。单纯肝移植或与心脏移植联合,虽然是一种成功的治疗策略,但有多种弊端,包括移植术后并发症多和死亡率高、供体缺乏、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因此,临床上极少应用。虽然部分回肠旁路手术和门腔静脉分流术并不推荐,但极严重纯合子FH患者在缺乏更有效的治疗时,可考虑采用。

11特殊人群血脂异常的管理

11.1糖尿病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TG升高,HDL-C降低,LDL-C升高或正常。调脂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应根据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确定LDL-C目标水平。4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血清LDL-C水平应控制在2.6mmol/L(mg/dl)以下,保持HDL-C目标值在1.0mmol/L(40mg/dl)以上。根据血脂异常特点,首选他汀类药物治疗,如合并高TG伴或不伴低HDL-C者,可采用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

11.2高血压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者,调脂治疗应根据不同危险程度确定调脂目标值(图1)。调脂治疗能够使多数高血压患者获得很好的效益,特别是在减少冠心病事件方面可能更为突出。因此,高血压指南建议,中等危险的高血压患者均应启动他汀治疗。

11.3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血脂异常[高TG血症和(或)低HDL-C血症]集结发病的临床征候群,特点是机体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在同一个体的组合。

基于我国人群的研究证据所制定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为具备以下3项或更多项:(1)中心型肥胖和(或)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2)高血糖:空腹血糖≥6.10mmol/L(mg/dl)或糖负荷后2h血糖≥7.80mmol/L(mg/d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3)高血压:血压≥/85mmHg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4)空腹TG≥1.7mmol/L(mg/dl);(5)空腹HDL-C<1.0mmol/L(40mg/dl)。代谢综合征的主要防治目标是预防ASCVD以及2型糖尿病,对已有ASCVD者要预防心血管事件再发。原则上应先启动生活方式治疗,如果不能达到目标,则应针对各个组份采取相应药物治疗。代谢综合征血脂代谢紊乱方面的治疗目标是LDL-C<2.6mmol/L(mg/dl)、TG<1.7mmol/L(mg/dl)、HDL-C≥1.0mmol/L(40mg/dl)。11.4慢性肾脏疾病(CKD)CKD常伴随血脂代谢异常并促进ASCVD的发生。在可耐受的前提下,推荐CKD患者应接受他汀类治疗。治疗目标:轻、中度CKD者LDL-C<2.6mmol/L,非-HDL-C<3.4mmol/L;重度CKD、CKD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LDL-C<1.8mmol/L,非-HDL-C<2.6mmol/L。推荐中等强度他汀类治疗,必要时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终末期肾病(ESRD)和血透患者,需仔细评估降胆固醇治疗的风险和获益,建议药物选择和LDL-C目标个体化。

11.5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

其突出的临床特征是血清LDL-C水平明显升高和早发冠心病(心肌梗死或心绞痛)。

FH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降低ASCVD危险,减少致死性和致残性心血管疾病发生。治疗要点首先是所有FH患者包括HoFH和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eFH)患者均须采取全面的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饮食(减少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全面均衡膳食)、运动和行为习惯(戒烟,减轻体重)。同时强调防治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和糖尿病。其次,FH患者从青少年起即应开始长期坚持他汀类治疗,可显著降低ASCVD危险。调脂治疗的目标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高危者相同。

11.6卒中对于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均推荐给予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危险(I类推荐,A级证据)。若患者基线LDL-C≥2.6mmol/L(mg/dl),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证据明确;而基线LDL-C<2.6mmol/L(mg/dl)时,目前尚缺乏临床证据。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9%)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目标值为LDL-C<1.8mmol/L(70mg/dl)(Ⅰ类推荐,B级证据)。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总体上是安全的。有脑出血病史的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风险和获益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11.7高龄老年人≥80岁高龄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服用多种药物,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高龄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减退,调脂药物剂量的选择需要个体化,起始剂量不宜太大,应根据治疗效果调整调脂药物剂量并严密监测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因尚无高龄老年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靶目标的随机对照研究,对高龄老年人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靶目标不做特别推荐。现有研究表明,高龄老年高胆固醇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可从调脂治疗中获益。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年修订版)》编写〕

(本指南刊登于《中国循环杂志》年第10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10.24









































少儿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网上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qwah.com/jbby/1721.html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1589784561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