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最撩人的除了空调、西瓜和短袖,还有小龙虾。“没有小龙虾的夏天是不完整的”,成了很多人的夏日标配。
不过最近,一则消息却让爱吃小龙虾的网友们心里一紧:
小龙虾,这种美味的夜宵,竟会致命!
有网友发文称,自己和朋友吃了10只小龙虾后,其中两人相继出现肌肉溶解症状。
这样的情况不只出现在江苏。今年6月,重庆云阳县就发生了3起消费过量引发的哈夫病病例。
问题来了,什么是哈夫病?吃小龙虾,到底有啥安全隐患?今天咱们就来聊聊。
01.什么是哈夫定病?
哈夫病是一类原因不明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所谓“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指因某些原因导致身体内的细胞膜受损进而使细胞内的肌红蛋白泄漏的一种疾病。
简单说,就是肌肉被“溶解”了。
患者常会出现剧烈疼痛、无力、尿液变红等症状,严重时可造成肾功能损害甚至死亡。
一般来说,引起哈夫病的原因包括药物(如某抗生素)、化学物质(如重金属盐类)、肌肉损伤等,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摄入大量小龙虾也是诱发哈夫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年7月初,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年至年期间,中国小龙虾产量增加了54%,同时相关病例数也增长了%。
研究人员对来自17个省市的小龙虾中毒素、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荆州市、荆门市、岳阳市的小龙虾中重金属镉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当小龙虾的煮熟时间越长,虾体中的镉含量越高。
如果小龙虾在加工过程中受到重金属污染,又经过高温煮沸烹饪,这些重金属还会溶入肉中,增加食用风险。
再加上小龙虾本身胆固醇含量较高,而胆固醇是按重量计算摄入量的。
所以晚上九点之后,尽量别吃小龙虾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关于小龙虾中毒确实尚无确切定论。
有专家表示,出现肌肉溶解综合征并不一定都是由于吃小龙虾引起,可能也与其他因素有关。
但可以肯定的是,过量食用小龙虾确实有一定风险。
如何健康地吃小龙虾?
1.控制食用量
世卫组织建议每周摄入海鲜类食品不超过克~克,也就是说,吃小龙虾要控制好分量。
按照一份约50g的小龙虾计算的话(大只的基本一只就十几只),10只以内相对安全一些。
当然,这个数据只是个大致参考值。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于小龙虾的耐受性也有差异。
比如,肝肾功能不佳的人,就要避免过量摄入蛋白质;
老人、孕妇、儿童及患有肠胃、心脑血管等疾病的人群更要慎重对待。
2.注意食用温度
吃小龙虾一定要煮熟煮透。
因为只有充分加热才能杀死可能存在的寄生虫和致病菌。
推荐将小龙虾用开水焯烫1分钟以上,这样更安心~
3.避免过度加工
少洗几个遍,就能降低细菌数量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也别贪图口感,任由它吸收过多调料。
油炸或烧烤的小龙虾外表看似很美味诱人,但这类高温烹调方式不仅容易造成营养流失,还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
要想既好吃又健康,清蒸和煮是最推荐的方式。
提醒大家一句:
夏天虽美,但也不要贪凉哦~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